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受到巨大的外部推动,农村文化和城市文明高度交织,互相冲击,乡村无论是产业还是文化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乡村文化是根,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平衡产业与文化发展的具体问题无可回避。论坛上,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设计的关系。专家一致认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必须致力于乡村文化资质的地域性,以及文化元素的丰富性,不断探索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路径,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动力。专家们还对广州如何解决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这个宏大主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亟须转型
改革开放四十年,两大网络,已将乡村原有封闭的空间给打碎了。首先交通网络发达,导致乡村原有封闭空间开始开放了。手机,信息网络让所有的信息都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这两个网络的形成,就导致了乡村文化被城市或者是陌生人社会所创造的技术所影响。
“熟人社会的文化空间被打破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创造了无尽财富,让我们生活非常富裕,这种富裕的生活增加了环境的压力,导致乡村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潘安说。
在他看来,非常丰富的物质条件,为乡村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但是也付出了代价,这就是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环境的承载能力,不仅仅是城市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乡村对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乡村文化源于熟人社会的文化,熟人社会更多依赖于乡规民约。相对于乡村的熟人社会,城市社会我们称之为陌生人社会,靠的就是法治,大家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而乡村生活靠的是大家自觉地遵守秩序。”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亟须转型,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加入法治。“就拿迫切需要重新整治的乡村环境来说,不能再靠大自然的自身的净化。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也需要重新审视乡村的环境应该怎么样改善。比如我们将面对如何制定处理垃圾、污水的方案。这需要有约法三章,让过去的乡村文化脱胎换骨。”潘安表示。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需要转型。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有一个转型,原来是讲血缘、讲地缘,现在是产业的业缘。如果是强调业缘的话,那么就要往城市化方向发展,不是传统乡村了。”他说,特别是广东地区,实际上村集体还在,村民还在,但是主要是通过村集体分红维持集体组织的存在,成为一个福利组织,大家因为有分红不愿意放弃村民的身份。
“我调查发现,新村的房子很好,老村的环境很差,都是外地的农民工居住。这种差别就是因为城市化、因为地域带来的。所以过去的乡村文化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朱介鸣说。
现在的农村作为精神家园可以让农民安身,但是很难让现在年轻的、接触过外面世界的农民立命。农村的图书室很多没有人看,这些图书未必契合他们的需要。
乡村振兴需要文旅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是国家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来的,从旅游的角度,与乡村振兴密切结合的,这就是全域旅游了。“乡村旅游文化活动中将乡村一般的旅游活动形式实现有效提升,就必须要文化进行介入、进行融合、进行再创造。这样就能让乡村文化更快更有效地转型”。
全域旅游中的核心是“旅游+”,更多需要的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背景下,诸多产业都可以跟‘旅游+’或者是‘+旅游’实现很好的产业融合。诸多的产业融合中,文旅融合又是重中之重,文旅融合中它与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凝聚了中华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深厚意蕴,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
传统建筑智慧也充分体现了人性。比如岭南传统村落中的冷巷,在夏天屋外可能是四十多摄氏度,但里面就是十八九摄氏度。因为岭南传统建筑采用集中式平面及其热压通风、风压通风等方式。还有民居建筑中的乾檩与坤檩装饰,以及“琴棋书画”木雕,通过装饰装修来提升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些传统文化都可以通过发展旅游的方式活化起来。”唐孝祥说。
“如果旅游能够介入,那么就能够很好的挖掘已经有可能消亡的乡村文化、民俗。”
乡村旅游中古村古镇型也叫遗产依托型,需要通过旅游把它活化起来,所以古村古镇型就必须要寻求活化的方式。生产基地型也叫农业依托型,借助农耕文化、规模经济等,让它能够为旅游所用。
文化传承方面,还要注重对于内涵的把握与挖掘,同时还要梳理乡村振兴文化设计的各种层次,比如说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梳理以后,我们要借助旅游实现能够承载它的产品形式,也就是说传统的传承需要一定的载体把它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