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招牌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特有的商业语言,同时也是商业活动与牌匾艺术结合的产物。一块真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门头招牌,可以把文化寓意、书画艺术、建筑美学甚至心理学巧妙融为一体,既具有商业实用价值,也具有不俗的审美价值,俨然已是商业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特殊符号。
但不得不说,当代不少国内城市店铺招牌的审美趣味,已经大大退化了。在频繁的整改运动的名义下,简单粗暴的设计风格、流水线般的批量制作,不仅让原本有滋有味的城市符号变得黯淡,而且还闹出不少“审丑”笑话。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意识,与城市管理低级审美之间的矛盾,可谓越来越尖锐。
上世纪20年代,一名英国学者在遍访北京大街小巷后写了一本《中国招幌》,当时作者在书中感慨,“一些富有象征性特征的招幌,正被千篇一律的店牌所取代。中国式的街巷之美,正在引入瞩目的消失。”这本书现在还能从网上买到,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一个曾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做研究的外国人,所叹息的事情似乎愈演愈烈。
当然内地城市中也有比较别致的。有摄影师捕捉过广州的某些招牌街景并放在网络上,与其他一些城市毫无特色的设计相比,羊城的这些招牌完完全全可以碾压。一座城市的宽容度或能够从这些细枝末节上展现,它更活跃的城市文化和精气神,也通过这些无声的标志呈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这是广州街头的一家肠粉店,虽然店面不大,但招牌整体风格看上去鲜活精致,色彩搭配灵活,别有风味:
再比如,下图是当地的一家海鲜大排档,夜晚时分,灯笼样式的食材名目排排悬挂,食客散座堂中,也是闲适惬意:
即便是数家店铺统一设计的招牌风格,也并不显得单调和乏味,更不至于闹出笑话:
而如果漫步在同一个文化圈影响下的香港、日本等地的街头,仅从商铺招牌的角度来说,多数情况下,这些地方无疑也很有美感和特色。
香港街道上那些密密麻麻、别有风味的招牌,甚至在不少电影中都成为经典的背景板。而在日本大阪道顿堀这条著名的商业街上,很容易就能看到一家海鲜餐馆的特色招牌——一只硕大无比的红色螃蟹,挥舞着两只大钳,横立在门面之上——不仅吸引着食客、路人纷纷打卡拍照,顺便还能拉来不少新生意。这些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招牌,究竟是妨碍了市容市貌,还是给一座城市平添了可贵的烟火气?
当然,商铺店招并不抗拒时代进步。追求它的审美,也并不意味着完全自由。历史上和国内外都不乏对店铺招牌进行过统一管理,但一个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往往也能从中看出端倪。管理并不可怕,美盲才为可怕。
或许这根本就不是审美不审美的问题。是管理者们看不出一长溜的定制招牌很丑吗,不一定。但这么做,简单快速高效,不拖泥带水,分分钟完成城市外观整洁目标。至于一家成人用品店想要把自己的招牌区别于隔壁的一家炸酱面馆,那就是典型的“不顾城市发展大局”,要随时准备关张大吉了。问题的核心是,当你们在讨论招牌漂不漂亮的时候,他们所享受的,是用权力在审视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