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新都
广告咨询:13882017550 18011422633
创新广告  > 广告知识  > 广告设计  > 从细微处探讨微信社交理念(一)

从细微处探讨微信社交理念(一)

来源:广告设计   时间:2022-03-17 11:30:00
   

中国人口13亿,微信日活跃用户9亿,微信无疑是一款国民级的社交应用。中国是礼仪之邦,社交关系尤其复杂,一款App是怎样承载几乎全中国人的熟人社交需求的?

笔者以学习的态度从微信的几个细微之处,探究微信产品经理,对于中国微妙的社交关系的思考。

单向删除好友

微信功能描述:A与B是微信朋友关系,当A将B从通讯录中删除好友,A依然躺在B的通讯录中。

相对应的,QQ功能描述:A与B是QQ好友关系,当A将B从通讯录中删除好友,A将从B的通讯录中删除。

分析:

删除好友的本质是断绝联系,B被A删除后,B要想与A发生联系多需要两步:

实际上,当用户走到步后,是有可能不走第二步的,例如:A是B的前女友,B只是想看看A的头像有没有换,或者看一看A的个性签名有没有换,并不会给A发消息。

而微信和QQ处理方式的区别在于:在QQ,用户B走到步时就有可能发现自己被删除的事实,因为在通讯录里已经找不到A了。而在微信,只有用户B走到第二步,非要给A发消息了,微信才会把这个不让人开心的消息告诉B。

并不能说微信和QQ的处理方式谁优谁劣,只能说,这两种处理方式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社交理念:

QQ认为:B被A删除了,那么B应该尽早知道这个事实,说得俗一点就是:你都不把我当朋友了,我为什么还要把你当朋友呢。

微信认为:A把B删除了,这对B不是什么好消息,没有必要告诉B的时候尽量不告诉B,何必惹得B不开心呢?并且,如果A反悔了,又不想和B绝交了,A是可以不经过B的好友验证神不知鬼不觉地重新把B添加为好友的。

总的来说,在删除好友这件事上,微信想尽办法不把这个不令人开心的消息告诉被删除者。毕竟,人生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没必要拆穿了,也给了双方一个避免尴尬重新成为朋友的机会。

亲属卡

微信6.6.7版本上线的亲属卡,可赠予父亲、母亲、子女,为什么没有配偶(老公、老婆)的赠与项?

对于配偶、情侣,这可能是伪需求。

微信这个功能的主要动机是拓展支付人群、场景,终更大范围地占领支付市场。现阶段,赠与方大多是20-40岁之间的人群。

赠与父母是因为:父母绑卡门槛高,赠与父母绕过绑卡流程,以达到降低父母使用门槛的目的,释放支付需求。

赠与子女是因为:子女大多没有收入,赠与子女可以更充分地释放子女的支付需求。

为什么没有赠与情侣,配偶?

首先思考赠与情侣:

一方面,情侣间年龄相仿,对于微信支付的熟练程度相当,赠与情侣这种需求是否真的大范围存在是值得研究的?

另一方面,就算有一部分赠与情侣的需求,相对于赠与父母子女,赠与情侣这个动作的动机要更复杂,很容易惹出很多人际关系间的麻烦。

所以,相对于赠与父母子女,赠与情侣的功能是否要做是值得讨论的。

思考赠与配偶:

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还是比较主流的,很多时候,夫妻双方财务状况不对等,丈夫将亲情卡赠与妻子好像很合适。

但是,一方面,“赠”这个字眼用在稍微传统一些的夫妻之间就显得很微妙了,微信是国名级别的产品,是需要考虑到这样的细微之处的。

另一方面,夫妻双方的严重的财务不对等,不能说是一种健康的家庭财务状况。

所以,配偶之间的这种需求的存在性也有待商榷。

思考微信端:

同龄人间的互赠对于释放支付需求的作用相对父母、子女可能没有那么大,反而可能还会惹来上述一些麻烦。

总之:赠与配偶、情侣的需求,是否存在值得商榷,或者微信并不鼓励这样的行为。

朋友圈无法删除朋友的评论

自己发的朋友圈动态,偶尔收到不太讨喜的评论,却不能删除它。为什么微信要这样设计?

与之相对的是,QQ空间是可以删除朋友的评论的。功能上的差异来源与用户的差异,产品的社交理念的差异。

评论可见性:朋友圈评论仅圈内可见,QQ空间的评论全网可见。由此可知,QQ空间的动态下的评论区被保护的需求更加强烈,相对而言,熟人之间的朋友圈,这个需求弱一些。

用户年龄:朋友圈相对QQ空间用户年长,用户心智相对成熟,所以朋友圈用户相对于QQ空间用户更不倾向于发表不当评论,所以相对于QQ空间,朋友圈这个功能的优先级可能放置得更低一些。

理念差异:“删除评论”这个功能的背后,是一种评论者与被评论者的正面交锋,是一种冲动性的行为。相对QQ,微信这样用户心理成熟度更高的平台,不会鼓励这种冲动型的正面对抗。相反,微信希望你能冷静下来,消消气,不要因一时上头而做一些过头的、破坏双方关系,事后又后悔的事情。

总结

微信是一款国民级社交产品,凝聚了产品经理对于中国复杂的人情世故的深度思考。笔者仅挑选了几个小细节,阐述微信产品社交理念中的理性、平等、冷静等特点。

希望和大家一起发现更多凝聚智慧的产品细节。

本文由 @ afu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网络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