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出现在打破原有的产业格局的同时,更给广告学科与广告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因此,数字营销环境下,广告学科与教育的何去何从是近几年来广告学术会议中无法避免的议题,以期在不断的交流探讨中相互借鉴、找到方向。本次论坛中,武汉大学张金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倪宁教授等围绕这个话题发表了相关的观点。
张金海教授以《广告学知识体系的解构与重构》为题,在对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两套广告知识体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广告学知识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
他指出,在对广告学知识体系进行重构之前,应该首先思考两个问题,即:广告学既存知识体系是否存在缺陷?广告学既存知识体系正在经历何种解构?
目前,全球范围内,世界广告和广告研究的两大中心分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微观广告学和以欧洲为代表的宏观广告学。美国的广告研究是围绕着广告本体展开、以广告效果为核心、以实证研究作为基本研究方法的一个广告学知识框架。其主要缺陷为消费者主位的缺失,即主要站在广告主的立场和广告代理商的立场展开研究,过于商业化。欧洲的广告研究是以广告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取向,以广告文化为核心,以批判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广告学知识框架。其主要缺陷是虽然关注广告与社会的关系,但关注点较为局限,更侧重于广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各有优劣,相互借鉴并融合,共同构建起世界广告学的整体知识框架,也为世界广告学建构起两种基本的研究范式。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这种框架结构一直都相对稳定,即便是对整个行业影响大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出现和扩散,也没有真正的对现有的广告学知识体系产生触动,都是在原有体系上的一种调整。但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出现,对社会、生活、产业形态等的影响和改变,对广告学科的知识体系产生了直接的冲击。所以我们不断的探讨广告教育应如何解构和重构。
面对他们各自的缺陷以及新的传播环境,关于未来广告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新的广告学知识体系的构建的机会是:(1)微观层面:在新的营销传播里,对广告效果以及影响广告效果各种变量因素的重新考量,实现新的理论重构。(2)宏观层面:从广告文化进一步走向广告与社会经济的关联性研究,从广告主体进一步走向广告产业,以及广告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性研究;从区域性(国家或地区)广告发展进一步走向世界广告发展不平衡研究。而这些问题,都与发展广告学理论研究体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相吻合,是可以考虑纳入其中进行研究的。张金海强调,在我们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构研究的过程中,愈发感觉到发展广告学这一命题的提出的重大意义。相信它一定会对建构科学的、合理的、完善的广告学知识体系、对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对中国广告研究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倪宁教授以《对广告的再认识》为题,分析了大家对目前广告的内涵、形式、对广告的教育产生困惑的原因,以及对如何正确的认识广告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倪宁认为,之所以要对广告进行再认识,主要是因为:(1)媒体改变了广告运行的各个环节 ;(2)技术成为驱动广告业发展的主体力量;(3)国际市场,特别是国际广告市场呈现了一个新的格局,全球的用户正在被深度细分;(4)全球消费环境发生变化。在这样的前提下,对广告的认识应有所改变:(1)广告是一种媒介生存方式,广告已经不是原来依附于媒介、传递信息的传播活动,它可能本身就是一种媒介;(2)广告越来越变成一个文化创新的载体。作为商业广告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传递信息产品、劳务这样的传播活动,它更多地注入了文化、注入了如何确定文化创新的传播,是作为一个载体而存在。
在安徽大学邬盛根的发言中,也提到产业发展的问题之一就是广告人才的流失,而为广告行业输送人才是广告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因此,邬盛根认为应在广告产业中国模式的研究中对广告教育进行探索性的调整或改革。目前,以安徽大学广告系为例,正在进行广告学专业教育的“四力四点”课程教学探索。即:(1)以产品力为原点;(2)以市场力为支点 ;(3)以说服力为痛点;(4)以传播力为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