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的种类、车身各涂层的名称和作用目前喷漆室常用涂料的种类共3类:
1、中涂漆
2、色 漆:单色色漆(红漆、黑漆和白漆),金属色漆。
3、清 漆
车身各涂层的名称和作用:
油漆车身的涂层共4层,从里到外依次是:电泳层、中涂层、色漆层、清漆层。
1、电泳层:使汽车涂层获得耐久性和耐腐蚀性。
2、中涂层:具有与电泳底漆和面漆涂膜的良好附着结合力、耐崩裂性、耐气候 性、 提高面漆遮盖性和高级外观功能性。
3、色漆层:具有装饰性、具有使中涂和清漆两者的良好附着力,具的一定的自身保护性。
4、清漆层:处于外层,和色漆层结合具有防紫外线功能,防透水性能,耐气候性、保色性、耐酸雨性、抗划伤性等功能。
漆膜缺陷原因和防治措施:
流挂 ,桔皮,光泽鲜映性不良,砂痕,溶剂气泡和溶剂痱子,干喷,漆膜过软(高温漆、修补漆),斑纹, 发花 和浮色,油漆色差控制,垃圾,缩孔
(一)流挂 :
1. 在喷涂的垂直或倾斜区域,出现涂料球状液滴或幕帘状下垂的涂膜缺陷 ;涂覆和固化期出现的下边缘较厚或流痕的现象,称为流挂
原因:
施工粘度太低,涂料流量过快,雾化压力小,喷距太近,慢干溶剂用量太多,涂层间闪干时间太短,车身或涂料温度太低,防流挂清漆长时间在管路中高速循环运转(不喷涂情况),所有溶剂挥发过慢或与涂料不匹配,一次涂的过厚,喷涂操作不当,喷枪流量过大,环境温度过低或周围空气的溶剂蒸汽含量过高,涂料中含有密度大的颜料,在光滑的涂膜上涂布新涂料时,也易发生垂流
防治:
产生流挂的根本原因,一是湿膜膜厚过厚、二是施工粘度偏低,但膜厚比粘度影响更大,只要适当降低些膜厚,或是提高粘度,即可防止或改善流挂弊病。
1)正确选择溶剂,注意溶剂的溶解能力和挥发速度。
2)提高喷涂操作的熟练程度,喷涂均匀,一次不宜喷涂过厚,(一般控制在20um左右为宜)。
3)严格控制涂料的施工粘度和温度。
4)加强换气,施工场所的环境温度因控制在15℃以上。
5)调整涂料配方或添加阻流剂。
6)在旧涂膜上涂新涂料要预先打磨。
7)防流挂清漆不宜在不喷涂的情况下在管路中长时间循环运转
8)提高ESTA旋杯转速,降低出漆量,拉远枪距等措施,以降低湿膜膜厚,防止流挂,颗粒(CDT)/灰粒垃圾:
颗粒:涂膜中凸起物呈颗粒装分布在整个或局部表面上的现象。
由混入涂料中的异物或涂料变质所引起的称为涂料颗粒;金属闪光涂料中铝粉在涂面造成的凸起异物称为金属颗粒;在涂装饰或在刚涂装完的湿膜上附着的灰尘或异物称为尘埃。
原因:
1)涂装环境的空气清洁度差,调漆室,晾干室,烘干室内有灰尘
2)被涂物表面不清洁
3)施工操作人员的工作服,手套及涂装前擦净用材料掉纤维
4)易沉淀的涂料未充分搅拌或过滤
5)涂料变质
防治:
1)调漆室,涂装室,晾干室,烘干室的送给空气要除尘充分,确保涂装环境洁净
2)被涂面应清洁。如用粘性擦布擦净或用离子风被涂物面上静电吸附的尘埃
3)操作人员应穿戴少掉纤维的工作服和手套
4)供漆管路上应安装有过滤器
露底(中涂穿孔)
露底:露出中涂或底层的现象。
原因:
1)所用的涂料遮盖力差或在使用前未搅拌均匀
2)涂料的施工粘度(或施工固体分)偏低,涂得过薄
3)喷涂不仔细或被涂外形复杂,发生漏涂现象
4)底、面涂的色差过大。如在深色漆面上涂亮度高的浅色涂料
防治:
1)选用遮盖力强的涂料,增加涂层的厚度或增加喷涂的道数,涂料在使用前和涂装过程中应充分搅拌
2)适当提高涂料的施工粘度和选用施工固体分高的涂料,每道涂装应达到规定的喷涂厚度。
3)提高喷涂操作的熟练度,谨慎操作。
4)底涂层的颜色尽可能与面漆颜色相近。
咬起
咬起:涂面漆后涂层被咬起脱离,产生皱纹、胀起、起泡等现象
原因:
1)涂层未干透就涂下一道涂料
2)涂料不配套、底涂层的耐溶剂性差或含有溶胀底涂层的强溶剂
3)涂层涂得过厚
防治:
1)底涂层干透后再涂面漆
2)改变涂料体系,另选用合适得底漆
3)在易产生咬起的配套涂层场合,应再底涂层上薄薄一层面漆,等稍干后在喷涂
缩孔
受被涂物表面存在的(或混入涂料中)异物(如油、水等)的影响,涂料不能均匀的附着,产生抽缩而露出被涂面的现象。
陆地面积大且不规则的称为抽缩;呈圆形(直径多为0.1mm-0.2mm)称为缩孔;在圆孔内有颗粒的称为“鱼眼”。
原因:
1)所有涂料的表面张力偏高,流平性差;释放起泡性差,本身对缩孔的敏感性大。
2)调漆工具及设备不清洁,是有害异物(有些肉眼看不到的)混入涂料中。
3)备涂面不净,有水、油、灰尘等异物。
4)涂装环境空气不清洁,有会尘、漆雾等。
5)涂装工具、工作服、手套不干净。
防治:
1)选用涂料时,要注意涂料对缩孔的敏感性。
2)在涂装车间,无论是设备、工具还是辅料,绝对不能带入对涂料有害的物质。
3)应确保压缩空气的清洁,无油无水。
4)确保涂装环境清洁,空气中无尘埃,漆雾,油雾等飘浮。
5)严禁裸手,脏手套和脏擦布接触被涂面,确保被涂面的洁净。
6)在旧涂层上喷涂时,应用砂纸充分打磨,并擦干净。
凹坑:
漆膜表面产生象火山那样的,大小直径为(0.5-3)mm的凹穴现象。其与缩孔、鱼眼的区别在于不露出被涂物。其产生原因与防治与缩孔相仿。
针孔:
在涂膜上产生针状小孔或像皮革的毛孔那样的小孔的现象,孔的直径100um左右。
原因:
1)涂料的流动性不好,流平性差,释放起泡性差。
2)涂料中混入不纯物,如溶剂型涂料中混入水。
3)涂装后晾干不充分,烘干时升温过快,表面干燥过快。
4)被涂物的温度过高和表面油污物。被涂物面有小孔,
5)环境空气湿度过高。
防治:
1)注意涂装设备的清洁,防止不纯物混入涂料中。
2)涂装后规范晾干,添加挥发慢的溶剂使湿涂膜的表干减慢。
3)注意被涂物的表面温度及清洁度。消除被涂物表面的小孔。
4)改善涂装环境。
起泡:
在涂装过程中,涂膜表面呈泡状鼓起,或在涂膜中产生起泡的现象。
原因:
1)溶剂挥发快,涂料的粘度偏高。
2)涂层烘干时加热过急,晾干时间过短。
3)底材,底涂层或被涂物含有(或残留有)溶剂、水分或气体。
4)搅拌混入涂料中的气体未释放尽就涂装。
防治:
1)使用制定溶剂,粘度应按涂装方法选择,不宜偏高。
2)涂层烘干时升温不宜过急。
3)底材,底涂层或被涂物应干燥清洁,不应含有(或残留有)溶剂、水分或气体。
4)添加醇类溶剂或消泡剂。
起皱:
在干燥过程中涂膜表面出现皱纹,凹凸不平且平行的线状或无规则的现状等现象。
原因:
1)涂膜烘干升温过急,表面干燥过快。
2)涂膜过厚或在浸涂时产生的肥厚的边缘。
3)晾干过慢,表干后在烘干易产生起皱现象。
防治:
1)每道涂层控制在不产生起皱的厚度限值内。
2)执行晾干和烘干的工艺规范。
桔皮:
在喷涂时不能形成平滑得涂膜面,而出现类似桔皮状的皱纹表层,皱纹的凹凸度约3um。
原因:
1)涂料的粘度大,流平性差。
2)压缩空气的压力低,出漆量过大和喷具不佳,导致雾化不良。
3)被涂物和空气的温度偏高,喷涂室内风速过大,溶剂挥发过快。
4)晾干时间短,喷涂后度不足。
5)喷涂距离不恰当。
防治:
1)选用合适的溶剂,添加流平剂或挥发性较慢的高沸点有机溶剂,以改善涂料得流平性。
2)选择合适的压缩空气,选择出漆量和雾化性能良好的喷涂工具,使涂料达到良好的雾化。
3)一次喷涂到规定的厚度(宜控制到不流挂的限度),适当延长涂层晾干时间,不宜过早进入烘箱烘干。
4)被喷涂物应冷却到50 ℃以下,喷涂室的气温应维持在20左右。
5)调整喷涂距离。
砂纸纹(打磨印)
砂纸纹:面漆涂装和干燥后仍能清楚地见到砂纸打磨纹现象。
原因:
1)所用的打磨砂纸太粗或质量太差。
2)涂层未干透(或未漏漆)就打磨。
3)被涂物表面状态不亮,有极深的锉刀纹或打磨纹。
防治:
1)应按工艺要求选用打磨纸
2)涂层干透和冷却至室温再打磨。
3)对于要求装饰性大的场合,以湿打磨代替干打磨。
4)提高涂装前被涂物的表面质量。
发花斑纹:涂膜颜色不均匀,出现斑印,条纹和色相杂乱的现象,特别 是金属漆表面。
产生原因:
漆膜膜厚不均匀且太湿,使铝粉珠光粉分布和定向排列不匀而发花, 喷涂粘度太高,漆膜太湿,雾化压力太低,漆膜较厚太湿,扇面太窄喷涂叠盖不均,流量太大,膜厚厚且湿,枪距太近,膜厚厚且湿,慢干剂太多,漆膜太湿, 底色漆至清漆的闪干时间过短,喷房或车身温度低,边缘或局部流挂 。
防治:
加大气喷枪雾化压力,降低吐漆量,降低整型空气,扩大扇面范围,降低油漆施工粘度,减少慢干溶剂,提高喷房与车身温度,降低边缘或局部膜厚。
即提高漆膜干燥程度,改善漆膜膜厚均匀和铝粉排列, 防止底色漆再溶解所产生的发花、斑纹条纹等发花弊病,层间附着力低下涂层中的某一层剥落,或其容易与相邻层或基材剥离。
产生原因:表面清洁不彻底,过烘烤或烘温过低,漆膜太薄,材料污染
防治: 防止被涂表面占污,防止过烘烤,底色漆与2K修补清漆修补,底色漆膜厚不宜过厚,在可能条件下,烘温尽量高些